您现在的位置是:探索 >>正文
我国科研人员成功研制新一代脑机接口功能电极
探索963人已围观
简介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获悉,该研究院联合东华大学科研团队,历经5年多协同攻关,成功研发出如头发丝般纤细、柔软可拉伸、可自由驱动的神经纤维电极“神经蠕虫”NeuroWorm)。这项技术标 ...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获悉,国科功研该研究院联合东华大学科研团队,研人员成历经5年多协同攻关,制新济南市某某餐具培训学校成功研发出如头发丝般纤细、代脑柔软可拉伸、机接极可自由驱动的口功神经纤维电极“神经蠕虫”(NeuroWorm)。这项技术标志着生物电子接口(脑机接口、国科功研人机接口)从静态走向动态、研人员成从被动记录走向主动智能探测的制新济南市某某餐具培训学校范式转变。该研究成果北京时间9月17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代脑

据了解,在脑机接口等神经接口系统中,口功电极是国科功研连接电子设备和生物神经系统的核心界面传感器,是研人员成脑机接口中“接口”的核心所在。然而,制新当前植入式电极均为“静态”的,植入后只能固定位置、局限采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脑机接口的应用和未来发展。
研究团队受蚯蚓在土壤中灵活运动和分段感知能力的启发,通过精巧的电极结构设计和卷曲技术,将制备在超薄柔性聚合物上的二维电极阵列卷曲成一根直径仅约200微米的纤维。这根纤细的神经纤维电极沿轴向集成了多达60个独立的生物电信号采集通道。研究人员在纤维头部嵌入了一个微小的磁控单元,使得植入后的“神经蠕虫”能够在外部磁场的引导下,在脑组织或肌肉上等软组织中主动前行、转向,精准抵达目标区域进行动态监测。
这项技术为解决长期临床植入难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医生未来或许无需再为电极的轻微错位或目标漂移而烦恼,有望通过无创的体外磁控实现体内设备的精准复位。另外,该技术也为未来生物电子设备走向主动化、智能化奠定了基础。
(总台央视记者 帅俊全 褚尔嘉)
Tags:
上一篇:郑钦文中网因伤退赛
相关文章
弹!弹!弹!福建舰三型舰载机更多弹射画面公开!
探索据新华社9月22日消息,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受阅的歼-15T、歼-35和空警-600三型舰载机,已于此前成功完成在福建舰上的首次弹射起飞和着舰训练。当天,人民 ...
【探索】
阅读更多与长城深度合作Hicar,华为的汽车业务“多点开花”
探索华为准备在手机-车机映射互联上,与苹果Carplay争夺蛋糕。6月24日,长城汽车宣布已与华为签署《HUAWEI HiCar 集成开发合作协议》。根据《协议》,长城汽车将成为首批获得HUAWEI Hi ...
【探索】
阅读更多145岁上海交响乐团发布新乐季:大咖云集,群星璀璨
探索6月25日,上海交响乐团发布2024-25音乐季,囊括交响、歌剧、室内乐等在内的83场演出,即将纷至沓来。上海交响乐团2024-25音乐季海报上交乐队音乐会29场)、上交室内乐13场)、音乐地图课堂5 ...
【探索】
阅读更多